(五)索引
1.什么是索引
索引是用于加速数据存取的数据对象,可以理解为:一本书中的 ‘目录’。合理的使用索引可以大大降低 i/o 次数,从而提高数据访问性能。
索引是需要占据存储空间的,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数据。形式类似于下图的一棵“树”,而树的节点存储的就是每条记录的物理地址,也就是我们提到的伪列(ROWID)
2.普通索引
语法
create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(列名)
需求:我们经常根据学生姓名搜索学生信息,所以我们饿基于学生表的sname字段来建立索引
create index index_stu_sid on STUDENT(SNAME)
索引性能测试:
创建一个两个字段的表
create table T_INDEXTEST (
ID NUMBER,
NAME VARCHAR2(30)
);
编写 PL/SQL 插入 100 万条记录(后续学到)
BEGIN
FOR i in 1..1000000
loop
INSERT INTO T_INDEXTEST VALUES(i,'AA'||i);
end loop;
commit;
END;
创建完数据后,根据 name 列创建索引
CREATE INDEX INDEX_TESTINDEX on T_INDEXTEST(name)
执行下面两句 SQL 执行
SELECT * from T_INDEXTEST where ID=765432;
SELECT * from T_INDEXTEST where NAME='AA765432';
我们会发现根据 name 查询所用的时间会比根据 id 查询所用的时间要短
3.唯一索引
如果我们需要在某个表某个列创建索引,而这列的值是不会重复的。这是我们可
以创建唯一索引
create unique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(列名);
需求:在业主表的水表编号一列创建唯一索引
create unique index index_stu_sid on
STUDENT(sid);
4.联合索引
我们经常要对某几列进行查询,比如,我们经常要根据学历和性别对学员进行搜索,如果我们对这两列建立两个索引,因为要查两棵树,查询性能不一定高。那如何建立索引呢?我们可以建立复合索引,也就是基于两个以上的列建立一个索引
经常对几列进行查询,所以用到了组合索引,组合索引的第一个字段必须出现在查询组句中,并且不能跳跃,否则不会用到
语法
create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(列名,列名.....);
需求:根据姓名和学号建立索引
create index stu_index_idname
on STUDENT(sid,sname);
5.反向键索引
应用场景:当某个字段的值为连续增长的值,如果构建标准索引,会形成歪脖子树。这样会增加查询的层数,性能会下降。建立反向键索引,可以使索引的值变得不规则,从而使索引树能够均匀分布
语法
create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(列名) reverse;
6.位图索引
使用场景:位图索引适合创建在低基数列上,即指指这一列出现的可能值较少
位图索引不直接存储 ROWID,而是存储字节位到 ROWID 的映射
优点:减少响应时间,节省空间占用
语法:
create bitmap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(列名);
需求:在STUDENT表的ssex列上建立位图索引
create bitmap index index_stu_ssex
on STUDENT(ssex)
7.优缺点
优点:
- 加快数据的 ‘检索速度’
- 可以保证列值的 ‘唯一性’(unique、主键)
- 实现表与表之间的 ‘参照完整性’(外键)
- 在使用 order by、group by 子句时,可以减少排序和分组的时间
缺点:
- 当对表数据进行 DML 操作的时候,索引自动维护,’降低 DML 操作的速度’
- 索引需要占 ‘物理空间’,同数据表的 ‘表空间’ tablespace 一样
- 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,这种时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
使用原则:
‘主键’ 和 ‘外键’ 会自动创建索引,无需人工操作
选择正确的表:经常检索包含大量数据的表中小于 15% 的行
选择正确的列:多个表之间的关联关系
合理安排索引列:(A,B,C) A 最常用,B 次之,C 最末
8.查询表中所有索引
select * from all_indexes where table_name= ‘表名’
删除索引
drop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
最后编辑:郭佳豪 更新时间:2023-10-18 17:38